
居然有人敢信,中国财政部居然要参与美国联邦储备发行美元债券的事了。
正巧在中美在马来西亚谈判的那天,我们就宣布了,打算在十一月初在香港发行美元主权债券,规模不超过40亿美元哦。
前言
2025年9月,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第二次组长会议召开啦,这意味着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会议中关于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和央行国债交易操作的深入讨论,被外界看作是中国探索打造具有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一步。
这套合作方式可不是什么照搬美联储的职能,而是结合中国经济体制进行的制度创新——美联储一手掌管货币发行,一手调控国债市场,而中国则通过建立跨部门联合机制,在职责划分清楚的基础上实现政策的联动,形成“财政部负责债务供应、央行调控流动性”的双轮驱动格局。
央行国债买卖的重新启动预期,正是这个机制的一个具体表现。在2024年8月至12月期间,央行累计净买入了1万亿元国债,用基础货币注入市场,为政府债券的发行营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。这样的操作方式,不太像美联储的量化宽松,也跟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不一样。
数据显示,那段时段,1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一直在1.6%到1.7%的区间徘徊,政府债券发行中标的利率和二级市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保持在5个基点以内。这既确保了财政筹资的效率,又防止了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市场动荡。
等到 2025 年 1 月暂停操作之后,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到大概1.8%,市场对再次启动的期待也在逐渐升温。东方金诚的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,现在的市场情况已经符合重启的条件,这样一来,四季度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就能得到货币方面的支持啦。
离岸人民币国债的发行体系要完善,这可是另一项重要的布局哦。财政部和央行在会议上都明确表示要推进这件事,而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也会进一步得到巩固。
到2025年三季度,离岸人民币国债的余额已经超出了1.2万亿元,比去年同期多了40%,不过和3万亿元的离岸人民币总规模相比,还差点儿。
这次扩容,不仅让境外投资者能稳定持有人民币资产,也搭建出了“人民币流出——资产配置——回流投资”的完整循环,与吴晓求提出的“打造多元化的人民币资产池”思想不谋而合,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中美债务货币体系的本质差异
中国财政和货币的协调运作,一直是根据自身经济的特色来推动的,而和美国那套依赖美元霸权的债务货币体系相比,差异挺明显。这种不同在货币供应量和债务结构上特别明显。
到2025年三季度,中国的M2货币供应量达到了304万亿元人民币(大约42.1万亿美元),虽然这个数字远远超过美国的20.8万亿美元,但CPI的涨幅一直很温和,没有出现那种严重的通货膨胀。
其实,这反映出中国货币流向的结构化特征——大量的流动性都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啥的固定资产投资里头。到2024年,政府的全部债务里边,大约60%都用在了交通、能源这些优质资产上,而美国的债务主要用在消费和偿还利息,俩模式完全不同。
美国债务体系的持续性如今遇到挺大的难题。到2025年,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总和已经超过40万亿美金,债务与GDP的比值达到127%,光债务利息就占了联邦财政收入的15%,达里欧说的“以债养息”的临界点正一点点逼近。
更关键的是,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身份,让美国有办法把债务的风险转移到海外——美联储一边加息,一边缩表,造成全球美元流动性紧缩,到了2024年,升息周期导致新兴市场资本撤出超过8000亿美元,许多持美元负债的国家还因此偿债压力突飞猛涨,这就叫做“美元收割” 的典型操作。
数据显示,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里的比例还维持在58%,而用美元计价的债务占全球外债总额的60%以上。这种程度的依赖,为美国政策带来的影响跨越国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中国债务体系的风险防控路线,体现出明显的内生性特点。到2024年底,全国全口径政府债务达到92.6万亿元人民币(大概12.3万亿美元),官方统计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为68.64%。虽说地方隐性债务还有一些问题,但通过债务置换和延长还款期限等化解债务的办法,这些措施让利息成本从2022年的3.2%降低到现在的2.8%。
和美国35.7万亿美元的外债规模不一样,中国的债务主要由国内人士持有,外债占比不到10%,这样一来,中国在面对全球金融动荡时,抗风险的能力就更强一些。
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到2025年,已经安排了1.2万亿元用来化解债务,主要用在高风险地区的债务处置上。这种提前防范、主动应对的做法,进一步减轻了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。
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与全球影响
中国财政和货币的紧密配合,实际上是在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搭建制度框架,这一步也在逐渐打破美元垄断所形成的全球经济循环。
现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综合指数已经到了 5.68%,算是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了,和美元的领先地位还差点儿。吴晓求提的到 2035 年实现 20% 的目标,可得靠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资产池建设,才能逐步拉近差距。
财政部和央行在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方面的安排,正是这个流程里的一个重要节点——他们通过推出流动性强、风险低的人民币资产,吸引海外投资者不断增加持有量。到了 2025 年第二季度,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国债已经达到了 3.8 万亿元,比去年同期多了 22%。
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地区,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点试验场。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贸易中,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比例,从2020年的15%提升到2025年的28%,尤其在能源贸易方面,这个比例还要更高一些。
沿线国家大多是资源型经济体,所以中国适当增加从这些国家的进口,造成一些贸易逆差,也为人民币“走出去”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比方说,在和俄罗斯能源合作中,人民币结算已经超过了45%,双方建立起本币结算体系后,成功避开了美元波动带来的定价风险。这种做法也正在推广到跟中东、中亚地区的合作中。
这种破解方式对全球经济格局可不是一般的影响啦。在2024年,美联储加息引起的“收割效应”中,用人民币结算的新兴市场国家,资本外流比依赖美元的国家少了37%,输入性通胀压力也下降了2.3个百分点,说明多元货币体系的缓冲效果还挺明显的。
IMF数据显示,全球外汇储备里,人民币的比重从2020年的2.2%涨到了2025年的3.8%,虽然还算不上高,但这个增长的势头还是很明显的。
结语
2025年前六个月,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交易额达到了8.6万亿元,比去年同期多出35%。这个趋势意味着它作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重要枢纽的地位不断加强,也为全球的投资者们打开了更方便的人民币交易渠道。
从政策配合到市场放开,中国逐步摸索出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金融成长路子。财政部和央行的机制创新,既避开了美元体系中的“债务货币化”隐患,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了制度根基。
这番尝试不是要推翻原有体系,而是通过打造多样化的货币选择,为世界经济带来更稳妥的运行空间。在这个过程中,依靠美元霸权“收割”的做法,正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,压力也在不断增大。
满盈网配资-配资账户-贵阳配资网-免费配资系统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